-
-
上頜后牙
上頜后牙
-
-
【病例分享】上頜竇外提同期治療上頜竇囊腫一例
隨著口腔種植技術的發展,原被認為是種植手術禁區的上頜后牙區目前也可進行種植手術。本文就1例上頜竇外提升術同期行上頜竇囊腫治療,植骨后再擇期種植的病例進行報道:
-
-
正畸文獻閱讀-使用顴骨微鈦板支抗壓低上頜后牙矯治成人開合的軟組織變化的長期穩定性
正畸文獻閱讀-使用顴骨微鈦板支抗壓低上頜后牙矯治成人開合的軟組織變化的長期穩定性面部美學常常是患者正畸治療的目的,尤其是成人患者。
-
-
專題筆談 | 經牙槽嵴頂入路微創上頜竇內提升植骨同期種植技術 科貿嘉友口腔收錄
專題筆談 | 經牙槽嵴頂入路微創上頜竇內提升植骨同期種植技術摘要:因齲病、牙周病等原因導致的上頜后牙缺失通常伴有牙槽骨的缺失,而牙齒缺失后上頜竇腔的氣化、擴大加重了牙槽骨的吸收,導致剩余骨量不足是上頜后牙區行種植修復遇到的主要難題。臨床上可通過上頜竇底提升植骨增加骨量為提高種植修復成功率創造有利條件。簡單、快速、有效的上頜竇提升植骨種植技術一直是臨床上研究的熱點。與經上頜竇外側壁開窗入路植骨種植技術相比,經牙槽嵴頂入路上頜竇提升植骨種植技術具有創傷更小、手術時間縮短、并發癥更少等優點,但存在著術中微小黏膜穿孔不易被
-
-
全口排牙方法圖例 科貿嘉友口腔收錄
全口排牙方法圖例排牙口訣:1觸2不觸3觸4頰觸5觸6近觸7沿頜線走中央溝成線,溝在嵴上邊。三四尖相齊,頰尖連曲線。尖窩交錯深,上磨舌尖陷。覆合盡量淺,協調要實現。先排上下頜前牙,后上頜后牙的排牙方法(一)上下頜前牙的排列;1 的切緣與下頜蠟堤一致。2 的切緣離開平面0.5mm。3 的牙尖與平面接觸并輕輕壓出痕跡。 1.2 排列分別高出蠟堤1mm。下3排列分別高出蠟堤11.3mm(二)矢狀曲線的確定 在下頜3后方蠟堤處割出
-
-
正畸文獻閱讀--上頜后牙3D合平面與下頜位置形態的關系
正畸文獻閱讀--上頜后牙3D合平面與下頜位置形態的關系本實驗的研究目的為探討3D POP(后牙合平面)與下頜3D空間位置的關系。
-
-
正畸文獻閱讀--不同骨型患者上頜后牙根尖至上頜竇底距離的研究
正畸文獻閱讀--不同骨型患者上頜后牙根尖至上頜竇底距離的研究摘要:
-
-
正畸文獻閱讀-兩種不同矯治力下上頜后牙段遠移的生化與臨床比較
正畸文獻閱讀-兩種不同矯治力下上頜后牙段遠移的生化與臨床比較由于病因、嚴重程度和功能因素的不同,安氏II類錯合畸形常常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特征,對應的治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
-
文獻優秀正畸病例賞析--用微種植體避免III類下頜前突患者的上頜手術科貿嘉友收錄
文獻優秀正畸病例賞析--用微種植體避免III類下頜前突患者的上頜手術單頜手術較雙頜手術創傷小,更可預期。然而對許多骨性III類患者來說,只進行下頜手術可能不能完全達到理想的側貌,所以需要雙頜手術和上頜順時針旋轉。III類患者常有上頜后牙伸長特別是第二磨牙伸長,一來限制了矯治中的下頜后退,二來可能導致面部不對稱。由上頜磨牙伸長引起的這些問題可以用支抗釘解決。通過糾正上頜合平面,可能避免雙頜手術僅需僅需單頜手術。患者 女 18歲主訴:前牙反合檢查診斷患者側貌為凹面型。頭側分析顯示,患者為骨性III類,下頜前
-
-
文獻優秀正畸病例賞析--通入上頜竇上頜后牙區間隙的關閉探索
文獻優秀正畸病例賞析--通入上頜竇上頜后牙區間隙的關閉探索
-
-
概念篇(四)組牙功能合
2015年11月20日基本概念:下頜側方咬合運動時,工作側有2對以上后牙接觸,或者1對后牙(通常為第一前磨牙)以及尖牙接觸,工作側其他后牙可以有,也可以沒有明顯接觸。特點:1.工作側有多顆牙齒的接觸,接觸的位置主要是下頜后牙的頰尖以及其頰斜面(功能尖),以及上頜后牙頰尖以及其舌斜面(非功能尖),把這個斜面叫做工作斜面。2.由此斜面引導滑向正中達到這個牙齒的最大尖窩交錯,或者是最廣泛的接觸。而這樣一個引導,會使下頜做側向運動是有外向內前方的。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下頜
-
-
閉合式上頜竇提升術
1994年Summers報道了一種骨鑿技術(Osteotome technique),該技術包括了上頜竇提升、剩余牙槽骨擴張、移植物植入和種植體植入4個步驟。Summers采用骨鑿技術對上頜后牙區密度較低的牙槽骨進行種植的時候,直接使用骨鑿預備種植窩,可同時進行骨擴張擠壓和上頜竇黏膜提升。該技術創傷小,可以保留更多的骨組織,并增加種植體周的骨密度,提高種植體植入時的初期穩定性。為配合骨鑿技術,Summers發明了一種專用骨鑿,即Summers骨鑿骨鑿技術的理論基礎是上頜竇底皮質骨細小骨折,折斷的皮質骨可
-
-
上頜后牙區種植治療的關鍵技術之—上頜竇提升術
眾所周知上頜后牙區的種植治療,通常受到上頜骨后部結構(生理病理因素導致的結構變化)的影響和限制,主要表現為牙槽脊的吸收和上頜竇腔的氣化。
-
-
巧取埋伏牙根
作者;張東星病例資料:患者、仝xx、男、16歲。主訴:右側上頜有一牙根,要求拔除。現病史:患者一年半以前,曾在個體門診做正畸治療,治療經過不詳,因右側上頜后牙間隙無法關閉,遂來我院就診。正畸科接診后,仍然正畸牽引半年,未見間隙關閉,專科檢查:14與16之間有約2mm間隙,牙齦有點發黑,x檢查:15殘根遺留。治療計劃:建議拔除15、,然后繼續正畸關閉牙間隙。患者同意治療方案,簽知情同意書。治療過程:圖1.術前患者的口內照片:16與14之間有約2mm間隙,矯治器已經安裝到位。圖2.從合面觀:16與14之間的牙間隙牙齦顏
-
-
【修復】全口義齒如何在口內進行咬合調整?如何達到平衡牙合?
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修復科 姜婷教授:達到平衡牙合的目的是為了保持牙尖交錯位時人工牙的正確咬合接觸,在各種側方運動時實現咬合平衡,保持義齒固位。1. 選磨牙尖交錯位上的早接觸點戴入義齒后檢查咬合情況,把咬合紙放置在兩側牙弓之上,輕叩齒。理想的牙尖交錯位應該達到雙側后牙功能尖(上頜顎尖和下頜頰尖)和對頜牙中央窩及邊緣嵴均勻接觸,前牙不接觸。按照加深溝槽的方法去除有早接觸的部位,也就是磨除上頜后牙的頰尖內斜面、下頜舌尖內斜面和頰尖內斜面,或是上前牙的舌側或腭部基托。不要輕易調磨牙尖頂(為了保持垂直距離和容易達到側方牙合平
-
-
種植體落入上頜竇后快速取出1例
作者:裴仲秋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種植科 上頜后牙區種植不利條件主要有:骨密度較低;位置靠后,視野不佳,操作較困難;由于上頜竇的存在,竇嵴距常較低,當其低于6 mm常需要使用上頜竇外提升技術同期或延期植入種植體。由于術前檢查和術中操作的復雜性,種植體落入上頜竇內也時有發生。本文報道1例種植體落入上頜竇快速取出的病例。1 病例報告患者,男,54歲,26、27缺失。26竇嵴距5 mm,27竇嵴距2 mm。26、27上頜竇
-
-
自體骨移植手術技巧解析
病例分析患者,男,30歲,右側上頜后牙區缺失,咨詢種植。檢查:15、16 缺失。17三度松動。CBCT顯示,骨寬度可,骨高度不足,月3mm。頜間距離增大。診斷:牙列缺損,牙周炎處置:拔除17,同期自體骨行ONLAY植骨。圖一:手術前臨床照片圖二:手術前全景片圖三:骨高度3mm.圖四:取骨區,下頜智齒位置,取骨工具用超聲骨刀。圖五:手術區可見拔牙窩圖六:修整骨塊圖七:骨塊堅強內固定圖八:骨替代品協同使用。圖九:蓋膜(可吸收bio-gide膜)蓋雙層膜圖十:縫合。圖十一:半年后黏膜完整。圖十二:切開取出螺釘。圖十三:取
-
-
譚震 | 上頜竇內提升術的發展現狀
上頜竇內提升術的發展現狀文/譚震 滕敏華在上頜后牙區,種植修復治療常常受限于牙槽骨萎縮和/或上頜竇氣化導致的余留骨量不足。研究(Kopecka,2012)顯示上頜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區的平均余留牙槽骨高度(mean residual bone height, mRBH)分別為5.9 ±2.5mm、3.3 ± 2.2mm和4.5 ± 2.4mm,余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不足5mm者所占比例分別為31.6%、73.
-
-
All-on-4上頜種植失敗一例及處理方法解析
All-on-4上頜種植失敗一例及處理方法解析病例簡介患者男性,51歲,全口無牙,下頜骨量尚可,上頜后牙區上頜竇底剩余骨高度嚴重不足,前牙區牙槽突較豐滿,主訴希望全口種植固定義齒修復。于2015年 9月接受種植治療:上頜采用All-on-4種植方案、下頜采用常規種植6顆種植體方案,種植后行即刻修復(圖1-2)。圖1 圖210個月后出現左上頜咬合痛,X線檢查發現上頜左側前磨牙區傾斜種植體周圍低密度影,臨床檢查種植體松動,其余種植體骨結合良好,遂拔除該種植體(圖3-4)。愈合3個月,CBCT片顯示
-
-
上頜竇內提升術的發展現狀
在上頜后牙區,種植修復治療常常受限于牙槽骨萎縮和/或上頜竇氣化導致的余留骨量不足。研究(Kopecka,2012)顯示上頜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區的平均余留牙槽骨高度(mean residual bone height, mRBH)分別為5.9 ±2.5mm、3.3 ± 2.2mm和4.5 ± 2.4mm,余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不足5mm者所占比例分別為31.6%、73.1%和54.2%。上頜后牙區解剖學因素對種植修復的實